歷期出版
2020 July
39
《資訊社會研究》第三十九期
魏然 Ran Wei
對話世界頂尖學者
社交媒體上的運算宣傳:對民主的挑戰與機會
Professor Howard discusses how computational propaganda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impacts democracy. He also pointed out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is research field. He suggests that young scholars can enter the field by collaborating with data scientists and to conduct research on one social platform in the beginning. With respect to the accountability of social media platforms, he suggests that they should publicly release all types of advertising posts to the Ad library , so that the public and citizen groups can analyze through data transparency in order to supervise and hold governments, political parties, and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ccountable.
研究論文
使用者自製內容對報紙報導選舉新聞的影響:以 2016 年台灣 總統大選為例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調查台灣四家報紙在 2016 年總統大選期間,如何在選舉報 導中挪用 UGC,結果發現報紙加入 UGC 並未改變選舉新聞的題材與偏向,反而是在 既有的慣例與解釋框架下,收編 UGC 為報社所用。
首先,就 UGC 的挪用數量來看,四報在選舉期間並未特別重視 UGC,在 5 個 月中僅出現 183 則,且以每日一則、每則一段和二段為主。另在引用目的和呈現方式 上,四報都偏重在「提供意見」,且以匿名化、概括化、模糊化的方式呈現網友,試 圖將網友意見指代為網路公眾意見。
其次,就 UGC 的政治表現來看,四報在報導上仍偏向「競選遊戲類」主題,且 傾向採用「有限框架」和「多元—封閉框架」,導致選舉報導加入 UGC,仍未脫離主 流媒體固有的報導模式。
Pokemon GO 的「擴增實境」如何可能?一種科技現象學的詮 釋
本研究嘗試探究 Pokemon GO 這類所謂擴增實境遊戲的「擴增實境」如何可能? 不同於單純從技術的工具觀點判斷科技的「功能」是否或如何擴增實在,本研究透過 科技現象學的觀點說明這是如何透過遊戲操作實作過程才得以可能的。本研究主張, 這涉及了玩家將其與行動裝置間的體現及詮釋關係視為理所當然,進而得以展露出以 混雜空間為其背景脈絡的行動樣態。同時,玩家的行動導向也是在融合了詮釋與體現 的關係中,交織地解讀著虛擬物件與物理環境間的關係,進而實現了實在的擴增與混 雜。最後,對於 Pokemon GO 玩家來說,「相遇」正是再凸顯了「擴增實境」現象, 因為玩家們的互動持續維繫與再建構了彼此理所當然地接受(且預期對方也接受)的 「實在的擴增與混雜」。
回家與旅行之間:過程語藝與手遊《旅行青蛙》
本研究以「過程語藝」分析 2018 年初興起的手機遊戲《旅行青蛙》,試圖理解 這款療癒型、放置型小遊戲,為什麼會令玩家如此著迷?更透過該手機遊戲的語藝學 分析,說明數位文本中可能性空間的設計與操作,並開展「過程」概念在數位語藝中 的重要性。
在本研究中,可以見到該遊戲文本透過規則性的電玩空間建構,讓玩家在看似 簡單的過程中得到遊玩樂趣,藉由青蛙在家與旅行之間的細心準備與緩慢等待,回應 了不斷加速的現代性日常生活,獲得某種對峙與抵抗的片刻。透過《旅行青蛙》的例 證,從過程語藝的角度來看,玩家經由電玩文本過程的實踐,參與了遊戲觀點的表 達,而這正也是數位時代中語藝學的關鍵視野。
嘗試建構一個臉書使用者的隱私風險係數:臉書使用者的態度 與行為關係
本研究旨在嘗試建構一個社交媒體隱私揭露的風險係數,以了解臉書使用者在 網路社會中隱私揭露的的敏感程度。本研究聚焦於兩類線上隱私揭露行為(三個面 向),以檢驗線上使用者看重並在乎隱私的程度。這兩類隱私分別為靜態隱私與動態 隱私,前者包括使用者在臉書提供真實姓名與個人資訊,後者指的是打卡動態。問卷 收集自 305 位台灣大學生,並建構出每一位受試者的隱私風險係數,高風險係數表示 使用者較容易在臉書洩露個人資訊,反之則否。本研究進一步採用此係數檢測受試者 對隱私的態度與行為之關係。研究發現,在靜態隱私上,受試者的態度與行為之間沒 有顯著差異;不過,低風險係數的受試者較高風險係數者在乎動態隱私的揭露。隨著 臉書等社交平台提供更多個人隱私設定功能,隱私風險係數相關變項將更複雜,未來 當社交媒體提供更多使用者揭露隱私功能時,研究者可以本研究所發展之風險係數為 基礎,加入更多變項以建構與時俱進的使用者隱私風險係數,檢測使用者態度與行為 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