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期出版
2020 January
38
《資訊社會研究》第三十八期
魏然 Ran Wei
對話世界頂尖學者
研究論文
純粹社群、掛釘社群與網絡個人主義:以批踢踢八卦板(PTT Gossiping)為例
本論文以批踢踢八卦板作為研究對象,從使用者經驗觀點出發,探討網路掛釘社 群、純粹社群、網絡個人主義等概念如何體現於當今的網路社群運作。純粹社群的動 機目的性質、掛釘社群的認同定錨作用、網絡個人主義所強調個人目標與社會共感之 間的互動——它們彼此關連結合,提供對批踢踢網路社群運作的進一步思考,以及從 個人主義到群體共感的延續性觀照。
專題論文
大埔之歌─臺灣主流報紙中的「土地徵收」
本研究藉由分析臺灣主流報紙關於「土地徵收」的報導,探討新聞媒體在土地徵 收事件報導的轉變。在這個研究主旨下,本研究提出以下問題:台灣主流報紙在土地 徵收事件的報導趨勢為何?以大埔事件為界,主流報紙報導土地徵收事件時有什麼轉 變?大埔事件如何影響報紙媒體的報導?本研究採用語料庫為研究取徑,以 2008 至 2015 年間台灣四大報紙(聯合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的土地徵收報導 進行批判分析討論。研究結果顯示,大埔事件確實影響土地徵收報導方式,自大埔事 件發生後,土地徵收報導的引述對象和論述框架更趨多元。最後,本研究亦發現報社 在討論土地徵收合法性時,會隱含其政黨價值立場。
語料庫輔助的媒體論述分析:以台灣平面媒體中國夢報導為語 料的實證研究
本研究探討語料庫輔助媒體論述分析(CADS)的相關概念及應用,研究者以台 灣四家平面媒體 1,100 篇關於「中國夢」報導建置成語料庫作為分析案例。本研究從 語料庫分析的理論包括詞頻統計、共現詞分析及語境脈絡分析等出發,探討 CADS 觀 點如何進行文本的客觀主題定位、字彙韻律結構發掘及關鍵節點字彙的語用牽涉分 析。本研究同時搭配再脈絡化、命名、參考、比較等論述分析的理論觀點,對範例語 料庫文本進行深度詮釋。透過 CADS 分析脈絡,本文提出從微觀字詞分析到巨觀的論 述分析的文本分析模式。
如何成為「人」:缺陷及其經驗作為對人工智能研究之啟發— 以自動駕駛技術為例
本研究以技術人類學家 Bernard Stiegler 有關人類因 Epimetheus 的「失誤」而 得以「成為人」的論述,對人類智能(human intelligence)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進行探討。以「失誤」概念為基礎的「缺陷」及對其之經驗,或許是 「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元素。人類不僅藉由技術的外部化,以彌補其「失誤」,更 透過技術來區別自身於其他物種,進而肯定「成為人」的意義。本研究提出,若將 Stiegler 的雙關「去─失誤/預設」(de-fault/default)視為一組區別,那麼從人類 智能到人工智能的發展,即是一個從「de-fault/default」到「default/de-fault」的轉 變,該轉變有助於理解人工智能現象的內涵。本研究以自動駕駛技術為例,探討其困 境與未來發展。在代結論中,我將提出以「例示/窮盡」(illustration/exhaustion) 之區別,作為對人工智能現象的反思。
年會資訊
反思「數位資本主義」的機會與隱憂:2019 台灣資訊社會研究 學會年會紀要
2019 年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已於 11 月 9 日在國立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舉行。會議主題為「數據資本主義的機會與隱憂」,深入探討網路世界 的政經結構和新興商業模式運作,及其帶來的隱私與假新聞威脅。國際知名學者、英 國牛津大學網際網路研究所(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主任 Philip Howard 教授擔任大 會專題演講人,講題為「明日的巨靈:數據資本主義的機會與隱憂」。接續則有大會 專題論壇「反思與跨域對話:數據資本主義的再思考」,邀請五位重量級學者、產業 代表進行對話。此外,更有 33 篇研究論文,以及 3 場專題論壇、1 場博士生對話論 壇,內容多元。總與會人數超過 200 位,來自產官學各界,場面盛大熱烈。
客座主編導論
數位人文與傳播專題序言
數位人文近年來的發展激發了跨學門領域的多元嘗試,不同學門運用數位工具, 嘗試以不同的研究路徑與方法,探究嶄新的研究論題,數位工具如何運用於傳播學 門?既有的新聞資料庫又如何以數位人文的概念與方法,開展新的探尋路徑與研究取 徑?傳播構連與密織的社會網絡又如何透過數位人文的研究方法展現資訊社會中的多 元樣貌?「數位人文與傳播專題」呈顯了運用數位科技開展傳播領域的研究,以及展 現運用數位工具與數據資料庫結合傳播多元視域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