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期出版
2002 January
02
《資訊社會研究》第二期
翟本瑞 Ben-ray Jai
研究論文
超文本的歧路花園
殊不論網路空間被視為是後千禧的數位迦南地、無疆界的電子圖書館,亦或社群情感建構的場域,人們漂浮在互動式的知識汪洋、漫步在新地球資訊村裡的幽僻小徑,這場數位革命對空間/權力/政治所帶來的解放,以及虛擬實境對線下生活所帶來的衝擊,成為淹沒在資訊汪洋中的人們所急欲協商處理的課題。
本文將借用波赫斯的小說作為分析的起點,並挪用德希達的空間/建築理論為參照點,具體形述超文本與網路空間的性質。在這多重流動、恰恰已具顛覆性的網路千高原中,網路作為一種新世代的媒介,如果具有無窮流竄且在數位邊疆逃逸的遊牧和解放慾力;如果擬像及超真實已然內爆了真實世界;如果「超連結」的形式或許更加貼近人類的無意識自身,那麼,在「虛擬」大幅度圍堵「真實」的現在,我們身為數位國土的公民,居住在世紀末的數位蜂巢中,當科技/倫理無可避免的成為網路空間的新神祇和替代規範(norm),與其以科技和倫理這類功利/實用性的防堵美學來阻絕網路犯罪,不如以商業機制、小眾社群的彼此監督以及網路立法和網路教育等方式同時多管齊下,或許更能打造一個自由平等的網絡地景,而非重新複製另一個國家機器式的新興霸權。
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討
網際網路的興起,為社會帶來許多不同層面的影響及改變,無論是在教育、經濟、或人際交往方面,網際網路的運用及其潛在的問題已逐漸為人們所重視。而研究者在看到一連串關於網路交友的新聞事件後,引起研究的動機,欲瞭解這個新興傳播媒介具有的特殊溝通情境,會吸引具有何種特質的人上網與他人互動?
因此本研究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及理論觀點分析較常使用網路與他人進行互動者的特質。本研究是採用網路問卷調查方法蒐集相關資料,由使用網路進行互動者自行上網填答問卷並寄回。共計回收之樣本數為410份,資料處理為採用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及線性複迴歸等統計分析方法。主要的研究發現為:1. 使用網路進行互動的狀況:教育程度較高者,使用網路進行互動的頻率較高。這表示,目前的網路使用者仍以高學歷者為主。2. 較常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之個人特質:越認為在網路上的互動是不真誠、無法交到真心朋友者,使用網路與他人進行互動的頻率越高。3. 真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情況:在真實生活中人際關係較差者,其透過網路與他人進行互動的頻率較高。本研究在社會學領域屬於一嶄新的主題,雖在研究問題及內容上缺乏了國內直接相關研究的參考,在理論部分亦缺少直接可加以運用、檢驗的理論,故此研究結果未能提供一有系統的理論架構,但卻提供了一初步的關於探討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之特質觀點分析。
資訊職業訓練對社會地位取得之影響:以資訊軟體人才培訓專案受訓者為例
學者認為資訊能力與學歷是現代就業不可或缺的兩項重要因素。大專畢業青年在擁有高教育程度後,資訊職業訓練是否能夠提供其就業市場所需的資訊技能,進一步提昇受訓者的社會地位?本研究嘗試探討資訊職業訓練的受訓者之個人社經背景、資訊近用、和資訊能力和過去職業對於社會地位取得之影響。研究對象為「行政院加強軟體人才培訓專案」的受訓者,共郵寄問卷訪問249位受訓者。研究結果說明受訓者在職業上大部分流向專業人員或半專業人員,職業技術等級顯著提昇。受訓者資訊近用的程度影響著資訊能力的展現,並對職業聲望也產生了影響。但受訓者的收入所得,除了「低專業」和「半專業」流向「專業」的薪資獲得提昇,其餘完全下降。行業流動上,製造業流向服務業的比例甚高,且多是生產性服務業。
由權力觀點解讀電子佈告欄版面的運作
網際網路已衍生出許多傳統商業所沒有的交易模式,使用者在網路上互通有無,在網路上列出自己的需求與供給以促成交易機會。而網路交易的糾紛層出不窮,使用者真實身分也難以確認,因而造成許多衝突與對峙的狀況。
本文想從權力觀點分析椰林風情美容交易版,以此個案解讀版主、站長之權力運作,使用參與觀察法並援引學術網路使用規範、站規等規則討論版主權力施展運作的範圍與限制。研究結果顯示版面確有權力運作存在,且站方採取壓制性手段作為消弭版面衝突的方法。
線上自我與線下自我的平衡
本研究嚐試以線上為主體的思考,觀察版主線上的活動如何與線下的自我連結?研究對象為台灣大學院校BBS站台版主,使用網路問卷調查法,總計回收有效問卷349份。調查中探討版主情感性關係與工具性關係如何影響其線上的自我肯定,並援用「自我肯定理論」,觀察版主線上自我肯定與線下自我肯定如何在「自我系統」運作的情形,研究結果發現,情感性關係與工具性關係的增加,皆會對線上自我肯定增強。然而,當線上自我肯定增強,線下自我肯定變弱時,版主會對線上和線下的自我產生認知上的失調,因此版主會經由肯定其線上的表現來維持自我系統的平衡;反之,當線上自我遭受威脅時,版主會以提昇線下的自我肯定以維護自我系統。
以濡染模型研究關係網絡對電腦態度之影響
電腦態度的內涵原本就包含許多不同的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與目的,來決定電腦態度的內涵。本文以使用態度、學習態度與價值態度三個面向定義電腦態度,進一步地,以二階段傳播理論與濡染模型研究人與人間的互動如何影響一個人電腦態度的改變,試圖建立社會網絡對電腦態度的影響模型。人際網絡分為諮詢網絡與情感網絡,其所內涵的網絡矩陣意義,有所差異,其對電腦態度也有不同的影響。情感網絡中談個人私事的網絡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表示互吐私事的朋友總體電腦態度良好,反而會使當事人電腦態度轉差,反之,其態度不好則正向增強當事人的電腦態度。諮詢網絡中,他人請教網絡迴歸係數顯著且為正值,表示被總體電腦態度良好之同事諮詢業務困難的人,其總體電腦態度也會獲得正向影響。
研究記要
網路審查與網路言論自由之探討
自從網際網路成為新興傳播媒介以來,它便成為許多個人及非傳媒組織的發言工具,而且得以用便利、廉價的方式發揮言論與訊息散播的功能,這種現象已經顛覆了傳統的媒體與言論自由的觀念。本文針對網路新科技下的個人傳播行為、網路媒介上的言論自由、以及現有法律適用性的議題加以探討,同時以一宗在台灣發生的網路毀謗訴訟官司與判決作為案例說明。如作者提出,既有的法律並沒有考慮到網路言論的不同特質,故無法適切的發揮規範網路言論的功能,舊有的毀謗法律對於所謂網路的不合法言論又過於嚴苛,故如何具體地保障網路言論自由而又適當的加以規範,正是作者在本文所提出的省思之處。
網際空間內創新型態、形成與信任機制之探討
現今網際網路對廠商的創新活動已造成某種程度的衝擊,但回溯過去有關創新的研究,則顯少立基於網際空間內對於不同類型的創新型態因網際網路所產生的質變進行探討,而且對於網際空間內創新形成的原因,以及鑲嵌信任機制於網際空間創新之探討,在過去的研究上亦顯得十分缺乏。因此,本研究提出並定義網際空間內不同創新的類型,分別是(1)網際空間內的技術服務創新,以及(2)網際空間內的制度創新。再透過結合技術權力螺旋、權力理論、交易成本與信任理論的方式,提出對於網際空間內創新形成的相關理論性意涵,試圖發展出網際空間內創新研究的理論基礎。
從多國網路內容管制政策談台灣網路規範努力方向
網路傳散快速與跨距離的特性,使網路成為資訊流通的新興媒介,但近年來,網路刊載內容所衍生出來問題,逐漸影響到現實的秩序,因此網路內容的規範與管理已被各國政府與組織重視。目前世界各國對於網路內容的管理分為:強制性的立法介入與勸導性的自律規範。新加坡、德國、澳洲與中國是以獨立的法律來管制網路內容的刊載,為世界上少數以政府公權力直接介入網路內容的管制國家;有鑑於網路媒體的特性,許多國家仍不願意介入網路內容的管制,而採尊重網路使用者的分級制度與業者自律規範。本文綜合各國政府與團體組織之規範與政策,使台灣面對網路內容管理問題上,能夠兼顧網路發展特性、網路使用者素質與政府公權力,來促進網路內容管理的公平與正義。